乙肝(别名:乙型肝炎 英文:hepatitis B)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、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,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。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,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,引起肝细胞炎症、坏死、纤维化。乙肝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。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%可自愈,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,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、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、乙肝肝硬化等。 [详细]
乙肝主要是由乙肝病毒(HBV)引起的,多以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为主的传染性疾病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是GB 15990—1995。主要是根据症状、体征、肝功能检查、HBV标记物检测、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确切的诊断。检查中患者的谷丙转氨酶(ALT)明显增高、肝脏肿大、触痛或叩痛、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。严重者出现肝病面容、肝掌等症状。 [详细]
乙肝是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健康,此病是由乙肝病毒(HBV)引起的,其治疗时间一般比较长。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抗病毒治疗,但是要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。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,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 应含多种维生素,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,脂肪不宜限制过严。对于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宜过高,以防发生脂肪肝,也不宜食过量的糖,以免导致糖尿病。 [详细]